隨著近年來國家將海水淡化行業的發展提升到戰略層面,出臺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同時還通過PPP的方式在供給側和需求側融合時給予補貼,國內海水淡化市場快速發展,需求開始凸顯出爆發式增長。
針對海水淡化傳統領域,我國有關部門一直都以發展的眼光和鼓勵的態度對待。早在2016年底,國家發改委印發的《全國海水利用“十三五”發展規劃》明確,全國海水淡化總規模達到220萬噸/日以上。
尤為引起業界關注的是,這一產能目標較兩年前可謂增長了一倍。根據測算,如果2020年220%的工程總規模目標能夠完成,屆時國內海水淡化市場將達千億級。
通過《發展規劃》的發布,海水淡化將在“十三五”這一關鍵節點迎來產業新周期,并在今后探索降本增效的“多條路腿走路”發展格局。
由于海水淡化行業仍處發展初期,規模、技術、形態初具雛形,因此《發展規劃》無疑成為海水淡化的強有力引擎。此次《發展規劃》的出臺更多的是在實現規模化發展之后,將產業方向從量變轉為質變的產業鏈布局。
一方面可以提升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有效提升行業集中度;另一方面則可引導企業有序競爭,從中篩選出具備核心市場競爭力的品牌價值。
對于資本追捧,業內認為,海水淡化的核心邏輯并不在在于帶動水處理工藝、反滲透技術領域、膜設備等產業鏈的商業模式,而是在于其背后的開源增量的效率提升和水處理綜合服務的落地。
同時,海水循環利用的生態格局和資源化的想象空間無疑已成為資本扎堆海水淡化的主要原因。與傳統中水回用應用體系不同,海水淡化挖掘的產業空間與產業周期,會凸顯出更多元化的水處理循環利用體系,未來的想象空間前景可期。
短期來看,2017年是水處理產業鏈的關鍵節點,加上2018年市場需求促進產能爆發的預期,未來海水淡化項目工程量環比將有大幅增長。以淡化海水為代表的水資源增量模式也逐步大勢所趨。
那么,海水淡化產業鏈爆發“前夜”,蜂擁而來的各路資本又將如何布局以應對這一投資盛宴?
對于海水淡化市場投資前景,國內機構預測,目前多部門正在積極制定水處理相關方案,政策不斷提振行業發展,海水淡化設備在行業大趨勢下將迎來完整的向上周期。
淡化海水作為目前成熟的水資源應用,眾多環保企業紛紛以資本換技術、擴大產能途徑以應對巨大的行業需求。
而在海水淡化駛入快車道的背景下,研發投入高、整體解決方案服務商或將成為優先標的,率先獲益于海水淡化的發展黃金期。 |